《報告》顯示,經調查統計,2019年廣東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403億元,同比增速為9.99%;體育產業增加值1884億元,同比增速達13.84%;占GDP比重達1.75%。體育產業總規模、增加值、GDP占比等主要數據均位居全國第一,總規模約占全國的1/5。
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廣東體育產業與其他行業一樣受到較大沖擊,體育產業總規模為5149.94億元,增加值為1743.2億元,總產出與增加值較2019年分別下降4.68%和7.47%。不過林瑛表示,這是疫情影響下體育產業停擺半年的數據,“隨著國內經濟環境向好,體育產業逐步復蘇,部分企業在2020年下半年已經恢復到疫情前水平。”
廣東體育產業總規模、增加值、GDP占比等主要數據依舊位居全國第一,所呈現的五大特點更能凸顯近年發展的成就,一系列翔實的數據也非常具有說服力。
首先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,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:制造業占比逐步下降,從2016年的69.69%下降至2020年的44.90%,年均下降4.96個百分點;相比之下,服務業占比提升,體育培訓業發展迅速,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從2016年的55.15%增長至2020年的66.56%;此外,體育銷售與貿易代理占比較大,市場潛力巨大;體育場地建設穩步增長,截至2020年底,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.55平方米以上,位居全國前列。
其次是產業主體多元壯大。據統計,廣東省體育產業主體(包含法人和產業活動單位)超過44208家,其中廣深兩地占比超六成,這得益于兩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長期對體育產業主體的政策扶持。
第三是產業布局日趨合理。經過多年發展,廣東省體育產業已逐步構建珠三角一小時體育圈,圍繞廣州、深圳等核心城市培育發展了一批體育產業集群,逐漸由單一的體育用品企業聚合向競賽表演、健身休閑、體育旅游等多種類型的集群發展,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。
第四是產業環境不斷改善。2020年8月省政府印發《廣東省體育強省建設實施綱要》,并制定出臺《廣東省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實施意見》等一系列文件,為推進體育強省建設和健康廣東建設,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。值得一提的是,省體育工作聯席會議有效推動了全省體育工作統籌協調。同時,通過深化放管服,穩步推進體育社會組織調整改革,將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,構建政府、社會齊抓共管的體育工作大格局。
第五是產業示范效應凸顯。目前,廣東省共有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3個、示范單位7個、示范項目2個;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大項目資助2個;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1個;國家體育旅游精品賽事1個;國家特色體育小鎮試點項目5個。這對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、規模效應和區域輻射效應,全面帶動廣東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。
林瑛認為,接下來以互聯網健身、在線培訓為代表的智慧體育將迎來快速發展,體育與旅游、文化、教育、養老、金融等領域的融合發展也蘊含巨大潛力。她表示,廣東下一步將統籌規劃體育產業布局,優化產業結構,培育壯大市場主體,激發體育消費活力,鼓勵體育產業新業態、新模式創新發展,積極探索體育產業的高質量融合發展,為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作出廣東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