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民健身計劃(2011—2015年)》是群眾體育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,旨在通過大力發展公共體育事業,全面推進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設,切實保障廣 大公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權益,為建設體育強國奠定堅實基礎?!队媱潯诽岢隽嗽鰪姵青l居民體育健身意識,增加參加體育鍛煉人數,形成覆蓋城鄉全民健身服務 體系的總體目標,確定了在體育鍛煉人數、人民身體健康素質、體育健身設施、體育健身組織、體育指導隊伍、體育健身服務業等方面的具體目標任務?!队媱潯穬?容涵蓋群眾體育場地設施建設、組織網絡建設、活動開展、人群體育、地區體育發展等諸多方面,涉及經費投入、稅收優惠、科學指導、宣傳教育、法規科研、信息 服務、產業扶持等多項保障政策,并確定了由國務院領導、多部門多組織共同推行、體育部門組織實施、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協調的管理體制以及中央和縣級 以上地方制定全民健身(實施)計劃、全民健身計劃實施效果評估及報告制度等制度性保障措施。
到2015年的總體目標是: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,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顯著增加,身體素質明顯提高,體育健身設施更加完善,形成覆蓋城 鄉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。
具體目標任務是:
——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顯著增加。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和科學健身素養普 遍增強,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2%以上。其中,16歲以上城鄉居民(不含在校學生)達到12%以上,城市居 民達到18%以上,農村居民達到7%以上。在校學生每天至少參加一小時體育鍛煉。提高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。
——城鄉居民身體健 康素質明顯提高。達到《國民體質測定標準》合格標準的城鄉居民(不含在校學生)人數比例增加到90%以上,達到優秀標準的人數比例增加到16%以上。其中 城市居民達到優秀標準的人數比例增加到20%;農村居民達到優秀標準的人數比例增加到12%。在校學生普遍達到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》的基本要求,耐 力、力量、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,達到優秀標準的人數比例達到25%以上。
——體育健身設施有較大發展。全國各類體育場地達到120 萬個以上,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.50平方米以上。形成市(地)、縣(區)、街道(鄉鎮)、社區(行政村)四級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網絡。50%以上的縣 (區)建有全民健身活動中心。50%以上的街道(鄉鎮)、社區(行政村)建有公共體育健身設施。有條件的公園、綠地、廣場普遍建有體育健身設施。各類體育 設施利用率、開放率有較大提高。形成各類體育設施合理布局、互為補充、面向大眾的網絡化格局。
——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更加健全。形成遍布 城鄉、規范有序、富有活力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??h(區)普遍建有體育總會、行業體育協會、單項運動協會和人群體育協會等體育社團,社區體育俱樂部、 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有較大發展。80%以上的城市街道、60%以上的農村鄉鎮建有體育組織。城市社區普遍建有體育健身站(點),50%的農村社區建有體育健 身站(點)。
——社會體育指導隊伍進一步發展。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的人數達到100萬以上,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資 格證書的人數達到10萬以上。社會體育指導員素質和技能有較大提高。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普遍開展,形成組織落實、結構合理、覆蓋城鄉、服務到位的全民健 身志愿服務隊伍。
——全民健身服務業發展壯大。形成規范有序的體育健身休閑市場,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消費水平明顯提高,體育健身服務從業 人員較大增加,培育和形成一批實力雄厚、技術力量強的體育健身服務企業和品牌。
工作措施:
——深入開展全民健身宣 傳教育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、平面媒體、互聯網、新媒體等傳媒方式,開辦全民健身欄目,舉辦科學健身講座,制作全民健身公益廣告、宣傳片、宣傳畫,出版全民 健身科普圖書、音像制品,提高公民科學健身素養。借助“全民健身日”、重大體育賽事及各種節慶體育活動,加強全民健身社會宣傳,倡導健康生活方式,開展 “終身體育”教育,普及科學健身知識,樹立體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組成部分的理念,在全社會形成崇尚體育健身、積極參加體育健身的社會風氣。
——切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。認真落實“健康第一”的指導思想,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,納入學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標。健全學校體育工 作機制和督導制度,提高體育教學質量,全面實施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》,廣泛開展“陽光體育運動”,積極開展課余體育訓練,倡導科學、健康的青少年健身 和運動理念。辦好各級各類業余體育運動學校、體育傳統校,加強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和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建設,建立和完善學校、社區、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 體育網絡和聯動機制。
——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體育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城市社區體育作為城市社區建設的基本內容,做好規劃,加大投入,以 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區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為重點,不斷完善社區體育健身環境和條件,為社區居民提供基本體育健身公共服務。街道辦事處有部門和人員負責社區 體育工作。有條件的街道建立體育健身指導站、社區體育俱樂部等社區體育健身組織,推進社區體育健身站點規范化建設,扶持居民委員會提高體育服務能力,組織 開展小型多樣、經常性的社區體育健身活動。整合街道轄區單位的體育設施、體育人才資源,做到優勢互補,資源共享,推動社區體育與單位職工體育共同發展。